欢迎来到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今天是:
科研单元:
专业:
姓名:
  • 等离子体所博士导师
姓名:秦经刚
地址:科学岛
类型:博导
所在科研单元:等离子体所
导师介绍
    秦经刚,男,1980年生,山东青岛人,副研究员。 2007年进入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工作,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在荷兰Twente大学从事合作研究工作,2012年取得中科院研究生院核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作为科研骨干参与了多项国家“973计划”、国家聚变能研究发展专项,ITER导体采购包等项目,主持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的研究。目前,主要从事各种材料的超导导体相关方面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0多篇,曾获得2012年中科院院长奖,美国超导公司奖学金,2013年中科院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第五),2015年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二),并于2013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第三批会员)。欢迎数学、物理、机械、力学、材料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报考
Introduction
    
研究领域
     应用超导技术,包括超导材料的性能,超导电缆,超导导体,超导磁体等
招生专业
博士招生计划:           1、专业:精密仪器及机械招生方向:null           2、专业:核科学与技术招生方向:null 学术硕士招生计划:           1、专业:精密仪器及机械(硕士)招生方向:不区分研究所和研究方向           1、专业:电气工程(安大联培)招生方向:null           2、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安大联培)招生方向:null           1、专业:机械(安大联培)招生方向:null           2、专业:能源动力(安大联培)招生方向:null 专业学位硕士招生计划:           1、专业:能源动力(专硕)招生方向:方向3 工程管理硕士招生计划:           1、专业:工程管理(专硕)招生方向:null 工程博士招生计划:           1、专业:能源动力招生方向:null 博士招生计划:           1、专业:核能科学与工程招生方向:低温与超导工程 学术硕士招生计划:           1、专业:核能科学与工程(硕士)招生方向:低温与超导工程           1、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安大联培)招生方向:磁约束聚变功能材料           1、专业:机械(安大联培)招生方向:智能制造与装备 专业学位硕士招生计划:           1、专业:能源动力(专硕)招生方向:强磁场科学与技术 工程管理硕士招生计划:           1、专业:工程管理(专硕)招生方向:大科学工程管理 工程博士招生计划:           1、专业:机械招生方向:机械 博士招生计划:           1、专业:核能科学与工程招生方向:低温与超导工程 学术硕士招生计划:           1、专业:核能科学与工程(硕士)招生方向:低温与超导工程 专业学位硕士招生计划:           1、专业:能源动力(专硕)招生方向:低温与超导工程 工程博士招生计划:           1、专业:能源动力招生方向:能源动力 博士招生计划:           1、专业:核能科学与工程招生方向:强磁场科学与技术           2、专业:核能科学与工程招生方向:低温与超导工程 学术硕士招生计划:           1、专业:核能科学与工程(硕士)招生方向:强磁场科学与技术           2、专业:核能科学与工程(硕士)招生方向:低温与超导工程 工程博士招生计划:           1、专业:能源动力招生方向:能源动力 博士招生计划:           1、专业:核能科学与工程招生方向:低温与超导工程           2、专业:核能科学与工程招生方向:强磁场科学与技术 学术硕士招生计划:           1、专业:核能科学与工程(硕士)招生方向:低温与超导工程           2、专业:核能科学与工程(硕士)招生方向:强磁场科学与技术
研究成果
(1) J. Qin, Y. Wu, L.L. Warnet, A. Nijhuis, A novel numerical mechanical model for the stress-strain distribution in superconducting cable-in–conduit -conductors, Superconduct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4 (2011) 065012
(2) J. Qin, L.L.Warnet, Y.Wu, A. Nijhuis, CORD, A novel numerical mechanical model for Nb3Sn CICCs, IEEE Transaction on Applied Superconductivity, 24(3) (2011), 2046-2049.
(3) J. Qin, Y. Wu, Numerical study for ITER superconducting cable of correction coils, Fusion Engineer and Design, 87 (2012), 87-91.
(4) Jinggang Qin, Yu Wu, et al., Manufacture of ITER feeder sample conductors, Fusion Engineer and Design,88(2013), 1461-1464.
(5) J. Qin, Y. Wu, B. Liu, et al., Manufacturing of ITER PF5 and CC sample conductors, IEEE Transaction on Applied Superconductivity, 24(2) (2014), 4202905.
(6) J. Qin, Y. Wu, G. Liao, Cable rotation and twist pitch variation for ITER TF conductor in China, IEEE Transaction on Applied Superconductivity, 25 (3), 2015, 8800204.
(7) J. Qin, C. Dai, B. Liu, Y. Wu, et al., Optimization of CFETR CSMC cabling based on numerical modeling and experiments, Superconduct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28 (2015), 125008.
(8) J. Qin, C. Dai, et al., Impact of indentation on the critical current of Bi2212 round wire, IEEE Transaction on Applied Superconductivity, vol. 26 (4), 2016, 8401005.
(9) J. Qin, T. Xue, B. Liu, et al., Cabling technology of Nb3Sn Conductor for CFETR Central Solenoid Model Coil, IEEE Transaction on Applied Superconductivity, vol. 26 (3), 2016, 4801305.
(10) J. Qin, C., Q. Wang, et al., Stress–Strain Distribution Analysis in Bi2212 Subcable Based on Numerical Modeling and Experiment, IEEE Transaction on Applied Superconductivity, vol. 26 (6), 2016, 4802107.
皖ICP备 05001008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湖路350号 邮编:230031 EMAIL:kxdfy@hfcas.ac.cn